发布日期:2025-06-24 06:42 点击次数:154
摘要:“IP(Intellectual Property)”热现象是当下影视业绕不开的话题。自进入“IP”元年以来,部分改编的电视剧成为现象级,不仅极大地刺激了粉丝经济,也让原著文化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但由于“IP”本身在内容和相关法规还不完善的时候进入市场,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发展初期也引发业界和观众的诟病。因此,有必要对国产电视剧“IP”热的发展做出整体思考。
关键词:“IP”热现象 良性发展 现实思考
随着“IP”产业的不断发展,其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衍生出了许多新的涵义。“IP”的实质是指拥有一定价值基础并且有能力超越媒体平台进行多种形式开发的优质内容的版权,开发形式包含影视、游戏、动漫、周边衍生品等。近年的“IP”主要直接取材于大热的网络小说。网文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作品储量十分庞大,加上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大大降低了娱乐门槛。因此,“IP”自身的长尾效应与泛娱乐文化相契合,使得“IP”产业日趋成熟。但当我们极大地调动起“IP”的商业属性去运作时,往往也需注意它本身艺术属性的价值。
一、“IP”与原创齐力并进
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必然导致剧组成员质量的良莠不齐。因此,有关部门应拿出更有执行力的具体实施细则,优化片酬分配机制,给编剧的前期改编和电视剧的后期制作留出空间。
其次,近两年电视剧在内容和类型上大有突破,这无疑给了创作者更大的想象和发挥空间。影视剧工作人员可以借此机会大力鼓励原创,使原创在市场上形成一股力量,继而好的原创作品又成为新的“IP”,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而反观“IP”,现在的“IP”大多由小说改编,小说本身给人的联想空间很大,影视剧工作人员很难运用视听语言对其进行面面俱到的诠释,因此,更应该充分利用改编的“二次创作”,在做出合理取舍和明确价值取向后尽可能地深入作品内涵,并尝试启发观众展开新的联想。同时,影视剧工作人员可以着眼于电视剧里的某个人物,将他作为拓展“IP”并进行原创尝试。
二、口碑与话题兼而顾之
如今,电视剧的播出模式一般是先用话题预热,再用正片恒温。大部分电视剧的宣发流程都是未谋其面而先闻其声。线上的微博热搜和线下的粉丝见面会早在播出前就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前期的营销工作做得非常成功,海报中演员惊艳的形象会引起极大的讨论度和期待值,但部分电视剧在播出之后,只能用一些主角间的“梗”和毫无惊喜的剧情走向去维持热度。
当然,也有一些国产剧既保留“IP”的优势,又与优质的制作手法相结合,创作出了雅俗共赏并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值得我们借鉴。比如近些年播出的《人民的名义》选材大胆,打破了反腐涉案题材多年的沉寂,剧中不仅涉及高层面的案件,而且将强拆、城管、假警察等问题都表现了出来,大大突破了以往的尺度。但是,一部好的作品并不会因为前期没有话题就惨淡收场,《人民的名义》自开播以来,凭借演员的演技和自身的口碑发生“自来水效应”,除了使该剧的原著热卖,剧中提到的图书《万历十五年》也成为销售爆款。
从中可以看出,优秀的作品大多是先获得口碑后自动带起话题,而劣质的作品则反之。因此,让话题作为口碑的衍生品,可以保证其艺术属性大于商业属性。同时,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产品,必须追求某种精神向度,以提升大众审美品位为基本保证。
三、结语
“IP”热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为日益低迷的电视剧行业注入了强心剂。它丰富了电视剧的内容和类型,特别是利用网络和有效的营销手段吸引年轻一代去关注中国的电视剧。但过分炒作与相继跟风的背后,也不能忽视资本市场对于不成熟的“IP”的盲目信任,以及行业内对“IP”的盲目追逐所造成的,创新精神弱化、知识产权纷争和资金分配不合理等方面的负面效果。当电视剧产业仅仅把“IP”作为谋求商业利益的手段时,它的文化价值和思想内涵就有可能被遮蔽。因此,只有不断规范市场,严肃制作态度,坚守电视剧自身应有的文化品位和文化自觉,在保证电视剧质量的前提下,用市场化的手段进行推广和宣传,追求商业和艺术的融合,“IP”改编才会取得长久的进步,并释放出可持续开发的巨大能量。
赵心宇 山东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金丹元,沙启泓.国产电视剧“IP热”及其拓展与弊端之思考[D].《美育学刊》,2016年第三期.
[2]卢伟敏,江颖婧.热播IP电视剧中角色同质化现象的文化分析[D].《百家论坛》,2017年.
[3]高亢.论青年亚文化对我国IP电视剧产业格局的结构[D].《吉首大学学报》,2017年.